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第12屆世貿組織(WTO)部長級會議日前順利於瑞士召開。臺灣與會的政務委員鄧振中無理指責,稱大陸片面禁止臺灣水果與水產的輸入,指出大陸在欠缺合理事證和科學依據之下,突襲式禁止其他會員產品進口,已讓臺灣受害。其實,當臺灣民眾苦於物價上漲,蔡英文當局如鄧振中卻致力宣揚「美臺貿易倡議」、誇稱「等了30年」才有的成果;但實際上,「美臺貿易倡議」空泛、無助於臺灣對外經貿,與民眾利益關聯也不大。但蔡當局卻樂於拿「美臺貿易倡議」作「大內宣」,吝於也怯於著手解決更攸關民眾生活與利益的通脹問題。對於大陸禁止臺灣石斑魚輸入,卻繼續操作「抗中」伎倆,犧牲農漁民利益。
由於臺灣加入多邊機制有難以迴避的政治阻礙,推動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或較容易,但事實卻是臺美雙方早已透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為後續的BTA奠基「堆積木」已20多年,不知啟動「新倡議」後,多久才能等到BTA?尤有甚者,美國願與臺灣協商「新倡議」,當然有其政經目的,而且會以美國的利益為最優先。就政治層面來看,拜登政府願與臺灣協商此一倡議,主要還是為了滿足美國國內所謂「挺臺」的聲音。再者,迄今看到的此一倡議的內容多屬於制度性開放的相關事宜,並未真正討論到商品關稅降低與服務業開放的問題。換言之,此一倡議仍是政治宣示性較大,對臺灣的實質經濟效益是很小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海關日前以多次從石斑魚檢出禁藥及土霉素超標為由,宣布暫停輸入所有臺灣石斑魚。對此,臺方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卻指責大陸片面做法違反全球規範,將向世貿組織申訴;「狀告WTO」這種臺詞,陳吉仲已說過多次,完全沒用,農委會怠忽職責把關不力,怎能推卸失守之責?尤其,農委會不思提升產品競爭力,只是一味補貼炒短,終讓臺灣農漁產品出口走入死胡同。經追查,這回石斑魚被禁,似是出口商將未納管業者的魚獲冒充為合格業者養殖,因而出包。農委會長期管理鬆散,坐視合格養殖業者「借牌」給非納管業者或對「借殼」出口的亂象不管,才會使問題一再惡化。事實上,每次大陸發布禁令,蔡當局一概推給「大陸打壓」,陳吉仲第一時間一定先用政治語言回擊,完全不檢討臺方是否有該補的漏洞。
蔡當局消費農漁民痛苦
再進一步言,蔡當局連日抨擊大陸禁止臺灣石斑魚輸入是「養套殺」、「以農圍政」,但蔡當局已執政6年多,一開始即選擇「抗中」路線,每當農漁產品遭禁時,蔡當局說詞總是千篇一律,又放任不管,堪稱另一種對農漁民的「養套殺」。蔡當局仗著ECFA「早收清單」要求大陸讓利,卻硬將不符安全規範的魚獲塞給大陸,再加上毫無解決問題的意圖,只想拉高兩岸的對立和仇恨。更糟的是,吳釗燮竟把臺灣佔盡便宜的兩岸貿易,扭曲成不自由、不對等,完全反映蔡當局的空泛虛無、不做實事。以石斑魚為例,陳吉仲不實事求是地探究源頭,敷衍了事的結果,是使業者共同慘賠。陳吉仲的失能卸責,在在說明農漁產品銷陸的癥結不在農漁民,也不在大陸,而在蔡當局錯亂且失衡的兩岸政策,既無力改變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卻要高傲「抗中」,堪稱臺灣民眾難以承受之重。
總之,通貨膨脹走高,最受苦的一定是臺灣一般庶民,特別是民生物品上漲幅度遠高於平均時,所得低者受到的影響更大。此時蔡當局該多點政策支持庶民渡過通脹難關,而非執迷於缺乏實效、與庶民毫無關係的「臺美貿易倡議」等空泛宣傳。尤其,鄧振中與其在WTO部長會議上喊冤,不如積極以具體作為,讓臺灣的農業作示範,來促成世貿組織的大變革。蔡當局近年來補貼被大陸禁止進口的農產品經費已超過新臺幣10億元,還不如利用WTO微小中型企業的跨境平臺,撥出經費協助農民轉型為微型企業。一樣花錢,卻可以發展出不一樣的臺灣農業新風貌。換言之,蔡當局忙著「大內宣」,官員大肆宣傳「臺美貿易倡議」的好,拿虛幻的晚霞表功,到WTO告大陸「封殺」臺灣的農漁產品,揮舞「抗中」大旗,消費農漁民的痛苦,還不如對民眾遭嚴重通脹肆虐,多點關心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