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經過西貢井欄樹村,見貼了一紙通告,說快會舉行「夾香火」,提醒有需要的村民齊齊參與。這夾香火是客家人的古老風俗,然而筆者寡聞,從來只道是一家一主之事,但這一次卻是由兩位村長召集的集體行動,事件頗不尋常,故為了一探葫蘆裏藏的是什麼,遂決定臨場一看!
所謂「夾香火」,也簡稱為「上位」,其意是讓先靈加入祠堂的列祖列宗行列,客家科儀則叫「和合香火登龕」。當日陽光普照,筆者8時半抵達時,不少村民已捧了祖先的香爐在祠堂等候。依傳統,那負責捧香爐的子孫(現在已無分男女),都要綁一條紅帶在腰以討吉利,而在搬動香爐時,更要有人在旁打開一柄黑雨傘,遮擋太陽。
村民捧著先人的香爐到祠堂。周樹佳提供圖片
香灰混進香爐以示新舊同體
承壇的是一班來自大埔的客家師傅,他們一共七人,準時在巳時(上午9時)啟壇。原來整場法事是分成上下部分的,上半部是禮佛拜懺,而戲肉則要到師傅午飯後才舉行,但不少村民似乎都沒有意願離開,雖然天氣炎熱,亦情願抹汗在祠堂外守候。
夾香火的過程充滿象徵意味,喃嘸先生會以客家話一邊喃唱一邊帶領村民做儀式。開始時,村民會逐個捧插了長香的祖先香爐,如生人拾級登樓般,經過一條長紅(金/仙橋),靠到神臺上的大香爐前,其時喃嘸先生便會拔起長香和一枝香笄,插進大香爐內,跟著再用一個貝殼狀的小銅筊杯,舀一點香灰混進大香爐中,以示新舊同體,那整個夾香火就完成了。據村中父老言,客家人的一生,其實非以入土為安作結,而是要香火入祠,才算是走畢人生全程,故此大家都十分重視這趟法事。
但要做夾香火也不是可以隨意為之的,雖然不少客家村都容許後人在脫孝後立刻做上位,但井欄樹卻依循舊俗:一是要先人去世百日後。二是要先人年滿六十,若未足,那就等到冥壽夠了方可。三是要醮後三年。四是若妻子去世而丈夫尚在,那妻子就要等其夫壽終百日後,方可一併做,但反之則無此限。(按:題外話,有些鄉村規定,自殺輕生者不能做。)
喃嘸先生(戴眼鏡者)協助村民捧先人香爐過仙橋。
十多戶齊率辦藉此聯繫鄉情
然而話得說回來,這次十多戶人家一同夾香火,也不是井欄樹的故有傳統,而是在2011年安龍清醮後,才由村長發起的,目的是讓村民減輕負擔,齊齊攤分高昂的法事費用,但誰知舉辦過後,反應出奇的好,特別是因為參加的人多了,往昔一家一主低調地做的冷清感覺頓失,拜起神來,大家合作互助,都顯得精神有勁,更可藉此聯繫鄉情,故至今已做了四次。至此,筆者恍然,終於明白到葫蘆裏藏的是什麼了,原來就是「德政」二字!
作者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頂圖:一眾孝子賢孫跪在祠堂內的臨時佛壇聽經。右邊的香爐就是夾香火的先人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