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峰會後,中美關係轉暖向好,仍暗流湧動。全球不穩定因素疊加之下,中國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美國國內政治何以左右中美關係?面對美國政治上的不確定性,中國如何把握外交主動權?在開放與封閉之間,中美的選擇如何影響世界格局?在「一國兩制」前提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打好香港牌,抓住融合發展機遇?本期「嘉敏時間」對話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鄭永年先生,且聽他一一解畫。
中美關係是美國內政在外交上的反映
APEC峰會後,中美關係轉暖向好,仍暗流湧動。在鄭永年看來,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國關係,中美關係遠遠沒有成型,雙方都還處於初步的探索過程之中。
鄭永年表示,近年來中美關係的惡化,某種程度上是美國內政在外交上的反映。他分析說,當前美國的政治體系正處於一個轉型過程中,面臨嚴峻的挑戰。美國從早期的精英民主,轉型至二戰以後的中產階級民主,再發展到今天的民粹民主。極化政治是民粹民主的表現,這是美國所面臨的很大問題。他指出,美國等西方國家下一階段面臨的最大任務,就是如何來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體系。如果美國國內政治穩定不下來,它的外交政策也很難穩定下來。
「以前美國中產階層佔70%,現在已萎縮到50%,在美國大選票倉中,共和黨基本盤30%,民主黨30%,中間階層有個40%,但是現在這個中間地帶又消失了,整個國家非常分裂。促使美國的社會越來越瘋狂,美國又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制度動員能力,能保證一個基本的社會公平。」
鄭永年指出,美國要解決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分化,中產階級萎縮等國內問題,必須從內部著手。令到中美關係惡化,並不能解決美國國內的問題,反而使得其國內問題有些惡化。
中美兩根「柱子」一根也不能少
鄭永年亦指出,儘管中美關係起起伏伏,中國經貿和民間各種交往從來沒有中斷過。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開始,兩國民間交往快速升溫。在鄭永年看來,中美關係很難「凍結」起來。中美兩國間的經貿往來、老百姓間的交往、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還有學者及科學共同體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中美關係是多層次、多元的一種關係,即便兩國官方關係的惡化影響了這些關係,但中美之間這些互動往來從來沒有中斷過。
「中美關係搞壞是人為的,就是因為美國政客基於政治邏輯、行政邏輯,它不是資本邏輯,不是市場邏輯,它也不是科技邏輯。所以我是對中美關係是非常樂觀的。」鄭永年表示。
他指出,中美兩國間無論經貿科技、老百姓之間、地方政府之間的交往不會改變,對美國來說,美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利益相關者,中國也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利益相關者,雙方是互相促進的關係。中美之間儘管吵吵鬧鬧,有些基本的共識還是有的。兩個國家是很難脫離開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PEC峰會後,中美關係轉暖,鄭永年指出,中美關係轉頭向好,實際上它不僅是兩國本身的需要,還是整個國際社會的需要,中美關係有著巨大的外在性。「而對於整個世界來說,更離不開中國。當今世界不穩定因素疊加,俄烏戰爭還沒結束,巴以衝突又發生了。如果中美兩國之間再發生衝突的話,情況會更糟糕。」
「我個人一直認為,中美關係是整個世界持續的兩根柱子,一根都不能少。美國沒有中國,他很多事情是做不成的;中國沒有美國,很多事情也做不成。」鄭永年說。
以持續開放應對國際競爭
鄭永年表示,特朗普參選是明年世界上最大的不確定性。特朗普一回歸,不僅美國會發生變化,整個世界都會出現變化。
他指出,美國政治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對中國來說,美國的政治格局是我們制定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前提。「我們一定要讀懂美國。如果讀不懂美國,我們很難有好的政策,去處理好中美關係。」
鄭永年亦指出,中美關係不是中國全部的外交關係,中美關係也不是美國全部的外交關係,除了這兩國關係外,大家還有廣闊的外交空間。
鄭永年判斷,未來中美之間的政治競爭和經貿競爭仍會繼續。「中美關係就像股票市場起起伏伏,我們現在所希望的就是它的起伏、波度不要太大,這是大家應當有的一個心理準備。」
中國越來越開放,從香山峰會到進博會,都是中國開放的象徵,中國不會封閉起來,而美國則越來越走向反面。鄭永年表示,未來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是競爭哪一國家誰更封閉,而是競爭哪一國家更開放。
用好「香港+」 大灣區融合潛力無限
作為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鄭永年對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看來,大灣區各個城市間如果不能融合,而是各自發展,實際上很難出彩。因為每一個城市都面臨巨大的瓶頸,如果互相融合,大家都能出彩。
傳統意義上支撐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鄭永年提出新的「三駕馬車」概念,他眼中的新「三駕馬車」,包括基礎科研、應用技術和金融支持。
「就基礎科研來說,大灣區好的大學較為有限,而香港有五所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香港的基礎學科研究優勢明顯,香港也是世界人才的一個聚集地。如果我們把大灣區9個城市的基礎科研跟香港的基礎科研如果結合起來,那這個能量了不得了。」
就應用技術來說,香港整體的製造業在內地改革開放後已經轉移到珠三角地區,香港如果搞再工業化、搞製造業,沒有十年二十年搞不起來。而廣州、深圳和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其製造業轉化能力在世界上都非常強。如果香港的基礎科研與珠三角的技術轉化結合起來的話,會產生非常大的能量。
在金融方面,香港是與紐約、倫敦齊名的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輝煌地位,一定要把整個大灣區納入考量。因為大灣區背後,是整個中國內地的大市場。
鄭永年分析說,世界四大灣區裡面,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但是附加值還不足,遠遠少於其他幾個灣區。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那麼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都可以改善,甚至超越其他幾個灣區。
相比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國兩制」,在鄭永年看來,這是一大優勢,不同的體制之間的互動,會產生化學反應,會形成制度創新。
鄭永年並提出「香港+」概念,他表示,大灣區實際上可以把香港的規則、標準管理作為基本盤,然後做加法。因為香港的規則、標準管理是國際化的,為國際社會所接收的,我們跟香港的這個規則、標準管理對接的話,也就表明我們跟國際的接軌了。通過「香港+」做加法,把大灣區11個城市的比較優勢都能發揮出來。
鄭永年亦提醒,大灣區內部要防止內卷,搶人才,防止內卷就要通過協調發展。大灣區的潛力是獨有的,如果通過協調與融合發展,把這些潛力發揮出來,趕超其他三個灣區是沒問題的。(撰文:李穎 記者:謝嘉敏 視頻:劉浩城 趙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