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骨質疏鬆學會今日(1日)表示,近十年來,本港因骨質疏鬆癥引起的脆性骨折個案激增,而治療骨折的成本每年高達港幣8.11億元,對本港醫療系統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情況令人憂慮。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在記者會上公布了香港脆性骨折個案的最新數據,剖析了香港脆性骨折的現況及未來預測,以及相關死亡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學會還公布了《2024年骨質疏鬆臨床管理新指引》,就檢查、治療及跟進作出最新建議,以應對因骨質疏鬆癥所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推出《2024年骨質疏鬆臨床管理新指引》。(記者 葉家亨攝)
香港骨質疏鬆癥學會會長張正龍教授指出,骨質疏鬆引致的脆性骨折尤如「骨衰竭」,可引發肺炎、食慾不振、精神錯亂、褥瘡、排尿困難和靜脈血管栓塞等多種併發癥。骨質疏鬆癥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隨著年齡愈高,人的骨質在成年達巔峰後不斷流失,增加骨折風險。
張正龍續指,隨著港人平均壽命持續增長,預計患有骨質疏鬆癥的人口會愈來愈多,每4名50至89歲的女性便有一位患有骨質疏鬆癥。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脆性骨折個案急升,從2004年的5596宗增至2018年的8465宗,有研究預計2050年本港脆性髖部骨折個案將增加至27468宗。張正龍提到,近半脆性髖部骨折患者在5年內死亡,3年死亡率為33.8%,1年死亡率為13.8%。
張正龍引述美國骨骼健康與骨質疏鬆癥基金會的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女士和男士中分別有50%和25%遭遇脆性骨折。他指,當患上骨質疏鬆癥時,骨頭強度變弱,一些簡單動作亦可能導致脆性骨折,例如在床上翻身、劇烈打噴嚏、提起過重的物件。骨質疏鬆癥引發的最常見骨折有三大類,分別是腕骨骨折、髖部骨折和腰椎骨折。其中,患上髖部骨折的患者,有可能需要坐輪椅或藉助柺杖協助步行。
至於骨折帶來的影響,張正龍指出,其死亡率高於常見癌癥,其中髖部骨折的後果最為嚴重,患者有機會殘疾無法自理,無法獨立行走、洗澡、如廁或進食,大約23%的髖部骨折病人需入住安老院。張正龍又說,骨折有機會導致死亡,高達20%的髖部骨折個案會在骨折1年內死亡,普遍死於感染或心血管疾病。與癌癥相比下,男士髖部骨折死亡率高於前列腺癌,與大腸癌差不多,而女性髖部骨折死亡率高於甲狀腺癌和乳癌。
張正龍續說,香港骨質疏鬆癥學會推出《2024年骨質疏鬆臨床管理新指引》,希望為香港醫學界專業人員和大眾市民提供清晰的治療及管理個案指示。他同時呼籲推出針對雙能X光吸收測量儀(DXA)檢查而設的醫療券,讓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或以上的男性接受骨質疏鬆普查,以便及早識別高危患者。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今早舉行記者會,左為張正龍,右為葉大鵬。(記者 葉家亨攝)
香港骨質疏鬆癥學會骨質疏鬆臨床指引工作小組主席葉大鵬醫生形容,骨質疏鬆癥是 「無聲無息」 的小偷,臨床癥狀並不明顯,但後果可能非常嚴重。他解釋,超過一半的患者沒有任何癥狀,有些患者身高變矮,甚至駝背,少部分患者有脊骨疼痛,而吸煙、過度飲酒和少運動的人也是高危群體。葉大鵬建議大家及早戒煙、減少飲酒量,還可以多吃鈣質食物、做簡單運動強身健體,避免患上該疾病。
葉大鵬建議,長者應接受骨質密度全面篩查,通過雙能X光吸收測量儀(DXA)進行篩查有助於及早發現骨質疏鬆癥患者,使他們能夠接受治療,從而有效降低骨折風險。根據一份2020年本地進行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報告,通過篩查及治療骨質疏鬆癥患者,預計十年內可減少超過5000個髖部骨折本地個案,節省4.25億元直接醫療費用,大大減輕患者、照顧者及香港醫療系統的沉重負擔。此外,葉大鵬認為,可以按不同風險程度對患者進行分級管理治療,目前本港可用於骨質疏鬆的藥物有兩類,包括抗骨吸收藥物和成骨藥物,前者有雌激素、雷洛昔芬、雙膦酸鹽、地舒單抗;後者有特立帕肽和羅莫組單抗。
葉大鵬續指,按照不同風險程度對患者進行分級管理治療,成骨藥物相對抗骨吸收藥物具有顯著療效優越性。他舉例指出,65 歲以下的低風險患者,無嚴重骨折病史,建議採用溫和的抗骨吸收藥物;至於極高風險、曾經多處骨折,在過去 2 年內曾出現主要骨質疏鬆骨折且接受抗骨吸收藥物治療期間仍然出現骨折的患者,建議採用成骨藥物。(記者 葉家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