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證監會與金管局調查顯示,持牌法團和註冊機構的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的總交易額,由2022年約3.8萬億元,增至2023年的約4.34萬億元,按年增幅達14%。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葉志衡表示,是次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投資市場顯著復蘇,並展現了證券業的韌性。
是次調查是向擁有「1號牌」及「4號牌」的2310家持牌法團及112家註冊機構發出調查問卷,期間獲得超過99%公司回覆。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結構性產品依然是受訪公司銷售最多的產品種類,交易額為1.98萬億元,佔46%;其次為集體投資計劃,交易額約為1.28萬億元,佔29%;至於債務證券約為7280億元,佔17%。
去年結構性產品的銷售方面,股票掛鈎產品的交易額約為1.2萬億元,佔61%。其中在大型公司銷售的首五大產品中,其相關股票是以互聯網、汽車及科技行業為主。
運用網上平臺分銷投資產品的情況呈上升趨勢。報告顯示,在2023年,於網上分銷投資產品的公司數目增加至92家,較 2022年的83家上升11%。網上銷售佔所有受訪公司的總交易額的12%,2022年則為7%。集體投資計劃佔網上銷售總額的72%,其次為佔25%的債務證券。
調查結果又指,隨著市場從疫情中復蘇,從事投資產品銷售的公司,由2022年的371家升至2023年的380家,當中約68%的公司稱其交易額按年錄得增長;約29%的公司將其銷售團隊擴充50%或以上。至於參與交易的客戶數目,按年增加15%至超過94萬名。(記者 鄺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