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鶴拳是古老的中國拳術之一,與五祖拳、太祖拳、地術拳、龍樁拳、虎樁拳和連城拳並稱福建七大拳種。《明史》九十一卷兵誌三記曰:「永人尚技擊」。據此可見,在明朝中葉年間永春已是武風極盛之地。
永春白鶴拳與詠春拳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永春白鶴拳研究會、福建永春縣永春拳協會會長陳弘以及廈門市永春白鶴拳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監事長周將哲,從歷史脈絡透析「詠春」的前世今生。
據陳弘描述,永春白鶴拳係明末清初方七娘所創立,據《桃源拳術·拳藝世傳序》記載,明崇禎至清順治年間(1628—1662年)位於福建省福寧州(現為福建省霞浦縣)的方七娘,自幼跟隨其父少林拳師方種習少林拳法。又據《永春鄭禮叔教傳拳法、白練寺傳授拳法》《桃源拳術》《白鶴拳家正法》等古拳譜記載:有一天,方七娘在白練寺中織布時,「見一白鶴飛宿樑間,振翅飛舞」,方七娘從白鶴舞姿動作中感悟靈動,繼而揣摩衍化,將白鶴諸種動作糅合於本已精通的少林拳法之中,從而創立了別具一格「亦剛亦柔」的白鶴拳法。而後,1928年版的《永春縣誌·方技傳》載:康熙年間,方七娘與其夫曾四(永春人)回永春,在永春西門外後廟辜厝開設「曾武館」廣授門徒。自此,方七娘始創的白鶴拳就這樣在永春開枝散葉,相繼培育出「二十八英俊」「前五虎」以及「後永春名師」白戒、「後五虎」等幾代人。白鶴拳弟子們精武藝、重武德,在之後的發展進程中,白鶴拳也在不斷與各類拳法的融會貫通中,發揚光大。
據陳弘多年考證,因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大批永春白鶴拳拳師流落至廣東,隱姓埋名,秘密授徒。永春白鶴拳與詠春拳之間是個怎樣關係,尚無據可考。然而從傳播時間來看,詠春拳師傅傳說中,可以看出詠春拳的創始也是以女性為主導。
周將哲表示,而今的永春白鶴拳在不斷地發揚傳承下,2008年,永春白鶴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永春本土已擁有永春白鶴拳名師、學子數以萬計遍布,並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波蘭、美國、伊朗以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港澳臺地區,都建立了永春白鶴拳傳承習練專業組織,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奠定了基礎。
談話間,彷彿置身於武林小說。不禁感嘆,在當時那個戰亂的年代由女性創始的拳法能發揮重大作用並流傳至今。白鶴拳也好,詠春拳也好,如今已然褪去了其格鬥的外衣,賦予了以健康保養的運動意義,但其內核始終是強大的體魄下,那堅韌不拔的民族特性和靈魂根基,也是中華文明歷程中很重要的一筆。(記者胡薇)
頂圖:中國永春白鶴拳研究會、福建永春縣永春拳協會會長陳弘談詠春拳的脈絡。 林新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