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場武術與舞蹈相遇的藝術盛宴《詠春》在香港上演,帶觀眾感受東方力量與美的同時,亦探尋詠春與香港的故事。
《詠春》是中國舞壇「雙子星」、著名編導韓真和周莉亞繼《只此青綠》後的又一部新作。
該劇通過精巧的舞蹈造型設計,首次將太極拳、八卦掌、八極拳、螳螂拳、詠春拳等拳種和舞蹈完美融合,呈現在舞臺上,既有傳統武術「攻防技擊」的氣勢,又有舞蹈藝術優雅舒展的肢體美感。
舞劇《詠春》片段
除了「武舞」交融外,「雙非遺」也是該劇的另一特色。《詠春》突破性地將「詠春拳」和「香雲紗」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舞蹈,讓兩個傳統文化展現出新的生命色彩。
舞劇在內地及新加坡巡演超過100場,此次來到香港演出,別具意義,只因詠春拳與香港關係深厚。
要說詠春與香港的故事,則不得不提一代宗師葉問。
詠春拳是近代新興及流行的武術,源出少林,但早期發展缺乏記載。
一代宗師葉問帶著詠春拳技從廣東佛山來到香港,在同鄉的介紹下開班教授詠春,隨著規模不斷擴大,詠春拳逐漸在香港扎根,隨後廣傳於世,全球學習者過百萬人。
有資料記載,葉問在香港多處授徒,廣為人知的地點包括深水埗海壇街、油麻地利達街、李鄭屋村、大生飯店、旺角通菜街等。他的徒弟來自社會各行各業,有警員、巴士司機、售票員,甚至有街市女工和中學生。
後來,葉問膝下不少弟子前往海外留學、發展,帶著一身功夫跨洋過海,在師傅的鼓勵下在異地收徒,令詠春從香港揚名到海外。
讓詠春在國際上一舉成名的,是葉問的得意門生——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李小龍16歲拜在詠春門下,及後在香港及國際電影界獲得巨大成功,並在美國自創以詠春拳為本的「截拳道」,讓世界一睹中華武術的風采,也帶動了全球各地人學習其起源門派詠春的風氣。
網絡圖片
2019年,葉問詠春被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葉問在香港傳授詠春拳的故事之後被改編成多部電影,例如由甄子丹主演的《葉問》,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功夫喜劇《詠春》,被譽為詠春教科書的《敗家仔》等等。
正是香港電影給了舞劇導演韓真和周莉亞這樣的創作靈感,舞劇《詠春》也引入了電影人的視角,透過「雙線」敘事,一邊講述葉問的故事,另一邊講述製作有關葉問電影的幕後人員的故事。
因此,《詠春》來到香港,可以說是回到了其故事開始的地方。
在演出開始前,兩位導演接受了香港中通社的採訪。
韓真說,從小看香港的功夫片長大,有一個武俠夢,因此特別想創造跟武術有關的舞劇。「中國功夫裏包含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仁、孝、禮、義都在裡面,希望透過這部舞劇向電影業致敬,也向中國功夫致敬,希望觀眾在這部作品裡面看到中國功夫的精氣神,看到中國人的精氣神。」
而在周莉亞看來,中國武術和古典舞是一脈相承的,希望在舞蹈創作上有一些突破。「我們團隊懷著對武術的強烈興趣和創作衝動,查閱非常多資料後發現,大多數資料都是來源於影視作品。」
據了解,港深正聯合製作《詠春》特別版。此次來到香港,兩位導演都希望「採採風」,感受一下香港的文化氛圍,從中提煉靈感,未來有機會再將香港元素融入創作中。
香港是這部舞劇開啟2024全球巡演之旅的第一站,首場演出吸引了不少知名人士觀演。此前特意去深圳看《詠春》的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立法會議員霍啟剛也不想錯過此次在香港的首演。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立法會議員霍啟剛
他對中通社記者表示,《詠春》除了編舞很美,也傳遞出很多層次的中華文化內涵,演繹了香港與內地多年來血濃於水、交流交往的故事。因此舞劇來港演出意義非凡,相信未來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可以有更多弘揚傳統文化的機會。
在韓真、周莉亞看來,「經由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凝練,將舞蹈這門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生發出非常不同的氣質,也能生發出非常燦爛的文化之美。」
頂圖:1月4日晚,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首演,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入場觀看。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