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下旬,小微盤股出現大跌,市場將其歸咎於量化DMA等衍生品的高槓桿。隨著監管層表態將對DMA等場外衍生品業務強化監管,業內認為,未來高頻交易、DMA高槓桿業務或受限,量化DMA規模將減少,其大量布局的小微盤股也難以持續維持去年的強勢表現,大部分業績不佳的微盤股將被拋棄。
所謂多空收益互換(DMA),是私募與券商開展的市場中性策略交易,私募基金多頭選擇一籃子股票,同時使用股指期貨套期保值,獲得對沖後的選股收益。
2023年,不少量化私募為追求更高的超額收益,開始向小市值風格聚集。2024年初,市場風格突然轉換,高股息板塊表現突出,小微盤股持續走弱。在這樣的背景下,量化私募DMA、指數增強產品業績一度大跌。
市場普遍認為,1月底2月初小微盤股出現的流動性危機,主要就是因為DMA產品普遍存在2到4倍的高槓桿,同時又大量的買入微盤股,在市場走弱、流動性缺失的背景下,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此前有機構預計,DMA產品的規模在最高峰時是2500億元左右,經歷過1月下旬和2月初的快速下跌及平倉之後,目前規模預計低於1500億元。從產品線的角度來看,DMA產品是不允許新增的,這些也都意味著DMA產品整體的規模相對有限。
記者從券商人士處獲悉,由於淨值大跌,部分量化私募近期在進入開放期後,部分產品遭遇贖回壓力。
對此,深圳一家量化私募高管對記者表示,相對而言,量化DMA業務的贖回壓力比較大。公司目前DMA業務,主要是指數增強型和套利策略產品,由於最近市場持續反彈,淨值修復也比較快,中證500、中證1000等指數增強型產品的贖回壓力較小,客戶總體保持穩定。
「從目前看,未來DMA策略產品規模縮減是大概率事件,」上述量化私募高管表示,這對小微盤股的中長期走勢不利。(深圳商報記者 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