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花好月圓,聚樂無邊。在中秋小長假,深圳市民樂享鵬城山海連城的自然之美、海納百川的人文之妙,在深外國友人也加入到歡度佳節的行列中,賞月、聚會、看展、看劇、聽音樂會……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中華文化,美美與共。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美術館、博物館裏的「洋面孔」多了,深圳音樂廳、深圳濱海藝術中心、深圳保利劇院……越來越多的「洋觀眾」開始進劇場了。隨著在深外國人數量穩步上升,外國友人不僅在深圳住下了,豐富精彩的都市文化生活更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留下了」。
在深圳某科技企業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德國人漢斯說:「才在深圳呆了半年,這裏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讓我徹底愛上了這座活力滿滿的城市。每一天都是新鮮的、不一樣的。」
硬件「很漂亮」軟件「很出色」
中秋佳節,訪親探友,聚會出遊。入鄉隨俗,在深圳工作、學習、生活的外國友人也開始享受這獨具特色的3天小長假。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就讀的大學生阿麗娜分享說,除了賞月、飲茶、吃月餅,這個假期她特別訂購了9月15日在深圳音樂廳舉辦的「琵琶物語——蔣鏌潼演繹《琵琶語》中秋音樂會」門票。「琵琶是中國傳統樂器,來中國之前就有所了解。這次有機會在中秋假期,現場感受琵琶專場音樂會,真是太棒了!」 阿麗娜說。
阿麗娜同時讚揚了深圳音樂廳的票務系統。「我是在深圳音樂廳的小程序上預定的門票。操作界面非常友好,中、英雙語,所有的演出都有英文介紹,支付方式也很絲滑。」 阿麗娜說。在她看來,深圳的公共文化設施不僅硬件「很新」「很漂亮」,服務又很到位。
除了阿麗娜,9月15日晚,在「琵琶物語——蔣鏌潼演繹《琵琶語》中秋音樂會」現場,記者還見到多位「洋觀眾」。在深圳某中日合資企業工作的小泉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小泉先生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說:「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今晚親身體會到了。」
英國姑娘艾米莉近期到深圳訪學。她表示,音樂沒有國界。「在英國,我就有聽交響音樂會的習慣。來了深圳,在深圳音樂廳聽到中國的民族音樂,特別感動。『琵琶物語——蔣鏌潼演繹《琵琶語》中秋音樂會』中西合璧,既東方又西方。曲目不僅有中國傳統名曲,也有爵士經典《帶我飛向月球》以及皮亞佐拉《探戈的歷史》等。演奏者用手中的彈撥攏撚變幻出多彩的弦上世界。」
不僅是深圳音樂廳,外國友人們還走進深圳各大劇院。9月16日,記者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就發現了不少洋面孔,適逢話劇《平如美棠》熱演,外國友人紛至遝來。外國人還能看中國話劇?對此,結伴而來的法國觀眾杜蘭德一行表示,他們在深圳的法國生物製藥公司工作。杜蘭德用中文說:「我們在深圳生活2年多了。業餘時間喜歡看演出。你看我這中文水平可還行?」記者立馬為杜蘭德點讚。受到肯定,杜蘭德分享起看劇心得:「《平如美棠》講述的是一對夫婦跨越時間的情感故事,我都看哭了。」
打開了解中國與世界的「一扇窗」
對城市而言,博物館、美術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見證和講述著歷史,更在於它是向全世界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記者發現,不少外國旅客來深圳除了逛地標、吃美食、看風景之外,也把深圳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列入他們的旅行目的地。在深圳看文物、展覽,成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方式。
記者在深圳美術館(新館)遇到意大利遊客托馬斯。他告訴記者,得知深圳美術館(新館)是「網紅」打卡地,他特地過來感受一下。「不僅美術館的建築令我驚艷,我還發現美術館的展覽很棒,特別是體現中國文化的展覽非常吸引我。我還發現美術館很貼心,比如展覽的前言、作品的展簽都是用中英文所寫,方便我們外國人更深入了解作品。回去之後我要在社交平臺分享這份感動。」
位於蛇口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匯聚著不少外國友人。看展覽、吹海風、喝咖啡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
來自英國的邁克在深圳一家貿易公司工作,周末特別喜歡到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這裏的展覽豐富而且多元,涵蓋中外展覽,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選擇。」
不僅如此,邁克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平時也經常去深圳博物館、南山博物館以及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參觀。從中國文物、藝術作品中,他了解到中華美學的獨特風格,並為其點讚。
邁克告訴記者,前不久,他觀看了南山博物館的《金玉·王侯——西周虢國貴族的生活》,令他大開眼界,直呼驚艷。「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又充滿智慧。我也跟我的朋友們說,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可以到深圳的文化場館多看看,這裏有無限精彩等著我們。」(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尹春芳)